我自幼就愛上烹飪。我生長的皖南山村,山高地少,鄉親種雜糧、養豬養雞,自給自足,做出的土食多種多樣、美味誘人。年少時,眼望大人在廚房作菜,我常常躍躍欲試,渴望模仿,記得還做過一些糗事呢!
假日時光,十歲左右的我呼朋喚友到一個人跡罕至的牆角,大夥兒用石塊、磚頭搭起爐竈,架起小鍋,撿拾乾柴碎草,點起了火,放進各自從家中「摸來」的食材,一會,煎餅、麵疙瘩、肉絲、青菜炒麵出鍋了,你一勺,我一碟,一個個吃得津津有味,樂而忘返!
這種在室外「燉私鍋」、「過家家」的遊戲雖然做過幾次,但小夥伴們定下「攻守同盟」,大人們從沒發現。可有一次卻不是那麼幸運:一個周日,七八個小淘氣聚集到小蓮家,因為她父親遠在蘇州,母親去了外村,大家肆無忌憚地忙乎起來:有的燒鍋、有的做蛋餃、有的切菜、洗菜;我大膽地在麵臺上揉起麵。「不好啦!小蓮媽提早回來啦!」有人從窗口望見小蓮媽。隨著這聲叫,說時遲那時快,大家倉皇逃走,半生不熟的蛋餃、我揉的大塊麵糰「噗通、噗通」丟進豬食桶,廚房裡頓時一片狼藉。
事後聽說,小蓮姊妹被母親毒打一頓,那時山村貧困,糟蹋食材自然心疼。如今回憶起來我仍感愧疚,不過,那是我學烹飪的開始,模仿大人的製作啊!
六十年代初,我工作了,三餐吃食堂,有一次例外,因為老友來訪,我借了爐竈在門外燒起了肉炒麵,那是模仿母親的手藝:先炒半精半肥的肉絲,加醬油、雞精,再放新鮮筍段和小青菜,加水,最後鋪進現買的濕麵,味道尚好,可惜麵爛、疙瘩多,且過鹹。幸好友人不見外。此時我才悟到:模仿也該記住要領。
七十年代後,我分到一套房,三兒女,一家五口吃飯。雖砌了爐子,但工作賣力,家事是應付。平日的家常菜,是香油炒、醬油噴而已;每逢過年向鄰居臨時取經,也能做出一桌菜,但說不上有烹飪技巧,也不敢與他人相提並論。
九十年代初,我隨三個兒女旅居美國。在維城,有幸遇到一位真正的「烹飪啓蒙師」張老太。她給我接風洗塵,半天時間做了一大桌色香味美的菜餚。我目睹了她操作的全程:四個爐子均用上—燉豬蹄膀、滷雞腿、土豆燒牛肉、蒸包子、烤豬排、涼拌糖醋蘿蔔、花椰菜桿。她統籌兼顧、一舉幾得、快速高效!豬蹄皮冷凍和入小籠包肉餡、豬肉切片擺盤、骨頭湯加豆腐黑木耳再燉;滷雞腿鍋裡,同時放入雞蛋、豆皮卷、海帶卷……,一鍋幾樣菜,我長見識啦!
之後我又參加了多家餐會,友人教我做鹽水鴨、糯米糕;從洋親家處學做美國飯(chicken casserole)、烤小雞;我又自行鑽研多種食品做法,家庭聚會時,竟能做出一、二十葷素菜餚,七、八種主食和點心,深受眾人稱讚,我也有了成就感。
現在我隨小女兒居住休城了。這裡華人眾多,中餐館鱗次櫛比,比比皆是。眼界開闊了,女兒對我這煮婦的要求也高了!製作每樣菜,除了講究衛生、營養、色香味形俱佳外,還要我寫出菜譜。也好,這是要我做事嚴謹,也是逼我學習嘛。「民以食為天」良好的廚藝相當重要,向友人學,上網學,力求創新,抗擊疫情,宅在家,正是好時機!
October 10, 2020 at 01:00PM
https://ift.tt/3iQOsLL
我愛烹飪| 家園小品| 藝文 - 世界日報
https://ift.tt/2YIJKrt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